探寻黄河文化,创新非遗教育——“沿着黄河遇到海文化遗产行”胶州六艺园篇
时间:2024年11月21日 17:41

2024年11月19日下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论述精神,青岛工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2024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侍锦教授的带领下前往胶州少海孔子六艺文化园开展“沿着黄河遇到海文化遗产行”活动。这是学院创新开设的《跟着非遗游黄河》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通过沉浸式学习,探索构建“以美修德、三师共育、五位一体”的黄河流域非遗创新设计育人模式。

本次活动以黄河文化为背景,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点,通过参观学习和文化认知,激发学生对非遗保护与创新设计的理解与兴趣。学生们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集非遗文化展示、传统工艺传承和文化教育于一体的胶州少海孔子六艺文化园,包含非遗馆、剪纸馆、孔子学堂、黑陶馆和古琴馆,从多角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将黄河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进行价值内化和创新探索。

参观的第一站是胶州非遗馆。非遗馆内陈列了众多胶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传统民间工艺、民俗活动和地域特色技艺。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详细了解了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传承价值。展馆内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黑陶、木雕等,生动展现了匠人们代代相传的高超技艺。在观摩中,学生们不时记录下设计细节,并与老师讨论这些元素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进行创新应用,为未来的设计创作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素材。

剪纸馆展示了胶州剪纸艺术的丰富样貌,展馆讲解员为学生详细介绍了剪纸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在民俗活动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通过对展馆中代表性作品的欣赏,学生们认识到剪纸艺术在表达文化意涵方面的独特优势。例如,馆内展出的“福禄寿喜”剪纸作品,不仅在线条和构图上展现了精湛技艺,更通过符号化的表达传递出深刻的文化意蕴。这些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成为视觉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孔子学堂的参观让学生们沉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中。通过讲解员的引导,学生们学习了孔子提出的“六艺”教育理念,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学堂内展示的文化展品和经典图书让学生们体会到儒家思想的深邃智慧。通过解读儒家经典、学习六艺内涵,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还从中汲取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灵感。学堂内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也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优秀的设计离不开对文化根基的深刻理解。

黑陶馆内全面展示了胶州黑陶的历史传承、工艺流程与艺术成就。黑陶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象征,通过展馆内丰富的展品展示和历史背景介绍,学生们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在黑陶工艺中的深远影响。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详细了解了黑陶的制作工艺——从选土、制坯到精细雕刻和高温烧制。黑陶的表面抛光技艺和纹饰设计展现了古代黄河流域人民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也彰显了非遗工艺传承中对细节的执着与热爱。

古琴馆作为此次参观活动的最后一站,为学生们呈现了古琴这一中华传统乐器的深厚文化内涵。讲解员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学生们在参观中认识到,古琴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达,更是中华文化符号的重要体现。古琴馆的参观使学生们领悟到音乐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他们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寻找跨领域的灵感打开了新的视角。

通过“沿着黄河遇到海文化遗产行”活动,学生们在沉浸式学习中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活力与价值,激发了他们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意识。活动丰富了《跟着非遗游黄河》课程的教学形式,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以实践促理解、以文化启创意,为构建“黄河流域非遗创新设计育人模式”探索了新路径。

侍锦教授表示,本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从黄河文化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力,更通过实地学习和思考,培养了学生对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能力。未来,学院也将持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此次活动圆满结束,不仅提升了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识,也为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